看文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珠老城区暴雨后 垃圾淤泥水浸入居民家两天没干 肉菜摊臭水涌出下水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7:04:00    

6月17日晚,同福西路聚龙大街,吴先生拍摄到的暴雨后街面浸水情况。 受访者供图

6月17日晚,聚龙大街聚龙南约,雨水倒灌进珍姨家里。受访者供图

6月19日,记者走访南华西街发现,低洼处一居民门外筑起了“挡水墙”。

近段时间,广州大雨频临,南都记者接到多位市民报料,称受“龙舟水”影响,自己居住的社区部分区域出现水浸现象,严重时积水深度达到膝盖部位,甚至倒灌到居民家中,导致家具、电器受损。据居民反映,近年来职能部门措施不断,比如几年前水浸点就曾进行过排水工程升级,然而工程完工后,水浸街问题依然存在,这也令他们感到费解。

记者走访发现,市民反映的水浸地点均处于海珠区老城区的低洼地带,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临时排水措施,但并未能彻底解决水浸问题。一旦遇到暴雨,这些水浸黑点还是会出现严重积水。又一年雨季到来,市民希望相关部门能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水浸问题。

走访

地点:聚龙大街

“能否加大力度清淤通渠”

雨水倒灌入屋 退水后家里脏兮兮

“一落大雨,这里就变成河流!”前段时间的大雨,让家住同福西路聚龙大街的吴先生很是心烦。6月17日傍晚,暴雨再次来袭,街面下水道疏散不及,聚龙大街迅速变成一片“汪洋”。尽管吴先生早准备了雨鞋,但由于积水过深,在当天晚上下班回家时,他的雨鞋还是进水了。

从吴先生提供的视频可见,当晚,聚龙大街积水水深与两侧民居的台阶大概齐平,街边数台电动自行车被浸泡在水中,有行人挽起裤脚涉水缓慢通行。“整条街巷都被浸了,简直无法走,我们日常出行和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吴先生说,由于聚龙大街地势两头高中间低,高的地方积水高度到达脚踝,雨水最深之处浸至膝盖处。

“今年以来,这里已发生过两次比较严重的水浸了。单靠清淤、抽水没用,老城区的排水系统需要进行大改造,或许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吴先生说。

6月19日,记者走访南华西街道的聚龙大街。尽管天气已转晴,但聚龙大街两侧部分民居依然残留着水浸的痕迹,门前还可见积水和淤泥。

“前天晚上水就涨到这儿,到现在屋内的水还没干透。”家住聚龙大街聚龙南约的珍姨指着客厅地板的水印说,自家房子位于聚龙大街地势较低的地方,每年都会出现三四次雨水漫进家里的情况。为了减少水浸带来的损失,她已经把家里的茶几、鞋柜等家具都换成了不锈钢或者塑料。更让珍姨头疼的,是水浸屋后带来的“手尾”。“雨水中夹杂着垃圾、淤泥,退水后家里都脏兮兮的,搞卫生都要搞大半天。”

“老城区排水管网老旧落后固然是‘硬伤’,但在管网改造暂时未能全面推进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能否加大清理疏通渠道的力度和频率,尽可能避免水浸?”珍姨表示。

“如果持续下大雨半个小时以上,这里基本就会水浸了。”6月17日傍晚持续降雨后,聚龙大街一家士多店面也进水了。店主黄先生表示,当时店内积水虽然只有两三厘米高,而且自己已提前把贵重的商品垫高,但铁货架无法移动,浸泡几次难免会提前报废。“只能靠自己提前预防,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黄先生说。

记者在南华西街一带走访发现,周边社区都是老城区,街巷纵横,低矮楼房多,各社区入口街巷均比马路面地势要低。民居门前大多修建了两到三级台阶,有的居民甚至在家门前建了“挡水墙”,以防雨水倒灌到屋内。

地点:民主直街

“脏也只能蹚水回家了”

街巷变“水上市场” 积水漫过市民膝盖

家住海珠区民主直街的陈女士同样备受水浸困扰。“水浸问题存在很久,之前整条街都挖过,埋了新水管,但暴雨后仍然水浸。”陈女士告诉记者,民主直街原本干净整洁,但数年前,临街房屋陆续开了肉菜摊档,街巷环境开始变差。

“摊档收摊后,垃圾、油污等被冲入下水道,加剧了下水道堵塞风险。”陈女士认为,这些摊档不仅带来了脏乱差问题,留下的垃圾和污水更成为了民主直街水浸的“帮凶”。水浸时,下水道反涌的臭水横流,卫生状况堪忧。每当暴雨来临,她和邻居们都要小心翼翼地蹚过积水回家,有时积水甚至漫过了膝盖,让人苦不堪言。“这是我们回家的必经之路,脏也只能是蹚水回家了。”陈女士表示。

“虽然相关部门为治理水浸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水浸问题依然存在。作为‘水浸黑点’附近的居民,我们最关心还是自己家门口和出行路是否会被淹。”陈女士希望,政府能进一步重视问题,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彻底解决水浸现象。

6月18日下午,记者从市二宫地铁站经富基广场B区出站,经过一段下坡路,便来到民主直街。记者现场看到,短短百来米的道路,两旁民居和商铺相间,有售卖活禽的,有卖瓜果蔬菜的,也有杂货店,形成了一个小型市场。连日大雨过后,不少店家用砖头、水果筐等物品垫高货物,以防受潮。街巷西侧入口,还摆放着印有“广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字样的铁马护栏。

“每逢下暴雨,这里便被大水包围。”居民雄叔在此生活了将近70年,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段拍摄于6月17日晚的水浸视频。视频画面显示,天空飘着零星小雨,民主直街的积水水位已与两侧店铺门面齐平,水面上漂浮着塑料袋、泡沫箱盖、木板等杂物。

据雄叔介绍,由于周边陆续开发建设,民主直街逐渐成为地势最低洼的区域。几年前,政府曾对民主直街实施排水改造工程,在街口增设了泵站,但水浸问题仍未能彻底解决。

记者走访发现,民主直街北侧通往富基广场A区的小路,与民主直街就有着约60厘米的高度差,南侧与草芳八巷的高度差则稍小一些。遇到暴雨,雨水从周边涌来,迅速填满整个街巷。

在民主直街开杂货店的杨先生也直言这里“逢雨必浸”。“这里地势低,一下雨就水浸。排水公司也来抽水,但没办法,雨来得大又急,也排不过来。”前几年,杨先生将自家店面加高了10厘米,才勉强避免了积水漫入店内。

回应

南华西街:正在天鹅1号工地旁建设水泵站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广州市应急管理局曾在2022年发布过一批广州市积水风险点,聚龙大街所在的同福片区,被列为“高风险”等级。除了聚龙大街,同福片区的后乐新街、龙武里等地方,也曾因水浸问题被投诉。

南华西街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华西街地处海珠区西北角,地势低洼,且靠近珠江,大雨时容易积水。

为解决水浸问题,街道此前已积极推动辖内排水单元达标项目,促进雨污分流管网的实施。在区水务局的牵头推动下,南华西街海天四望小游园建设的泵站已投入使用,目前还在天鹅1号工地旁建设水泵站。接下来,街道将配合水务部门加强地理勘测和管网巡查,争取选取适合的位置建设泵站,优化辖内排水设施,确保突发险情时能及时有效处置。

滨江街道:将协调水务部门制定系统改造方案

滨江街道办回应称,该片区因地势低洼,雨水需通过排水泵站强排至江南大道、江湾路雨水管。当遭遇瞬时强降雨时,排水系统过流能力不足,导致积水现象发生。街道表示,对于强降雨,街道已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滨江街方面表示,将积极协调区水务部门研究制定系统性改造提升方案,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严格落实应急预案要求,遇有情况迅速响应处置,加强对周边排水设施的日常巡查,定期组织街道抢险队进行演练,提升应急抢险能力。

海珠区水务局:今年计划建成4座强排泵站

海珠区水务局在回复南都记者时表示,民主直街、聚龙大街均位于海珠区西部老城区,水浸问题主要受叠加因素影响。该区域内街内巷路面标高普遍在6.4米至6.8米之间,地势相对外部市政道路低约1米。当遭遇强降雨且珠江水位高涨时,易受珠江水位顶托,导致区域内部积水无法通过重力流自然排出。如6月14日13时00分预警发布时,中大站潮位6.97米,13时55分达到最高潮位7.09米。此外,西部老城区的雨水管网建设年代早,设计标准偏低,部分排水管道管材老旧,对雨水过流也有一定影响。

“居民反映的水浸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珠江潮位顶托。”海珠区水务局方面透露,海珠区今年计划建成4座强排泵站,设计总流量40余立方米每秒,2026年计划建成2座,设计总流量90立方米每秒。建成后,海珠区外江强排泵站总流量提高至190余立方米每秒。

专家

雨污分流并非万能药 不能只靠一个部门治理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鹏长期跟踪研究高密度城市暴雨洪涝治理课题,并参与了今年4月最新版《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下文简称《规划》)的编制。

对于雨污分流工程完工后水浸街依然存在的问题,张鹏表示,任何工程都有标准与功能定位,雨污分流并非解决水浸的“万能药”。若内涝主因是外江潮位顶托,单纯增加管渠过流能力,并不会明显改善区域水浸现象。民主直街内巷属于典型洼地,同时具有老城区建筑密度高、改造空间小的特点,大幅提高管渠设计标准难度极大。遇到超标准暴雨时,建议低洼区域采取路口加装挡板、沙袋,管道增设止回阀等临时措施,阻止涝水倒灌,减轻水浸程度。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城市推行“海绵城市”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对此,张鹏指出,为洪涝水留出蓄排空间是洪涝治理的最根本规律,日本东京建设分散调节池的做法值得广州借鉴。“他们利用公园、社区、道路的地面或地下空间,新建调节池收集雨水,用于削减雨峰。这与我们提出的‘多元分散、平急两用’涝水原地管控理念不谋而合。”

张鹏介绍,在高密度城市洪涝治理中,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团队提出“洪涝共治”理念,强调水利大排水与市政小排水系统协同,统一规划目标、布局和优化,实现“平急两用”的涝水原地管控,提升暴雨洪涝防御体系韧性。目前,该理论指导了广州、深圳的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并在南岗河、乌涌流域洪涝治理项目中得到应用。

“打通末端出口仅是城市洪涝治理的基础,每个‘点’的涝水能否及时排出,才是当地老百姓关注的重点。”张鹏认为,“水浸街”需要系统性解决,不能只依靠水务一个部门,还要与规划、住建、交通以及园林管理部门携手,政府、社会、公众形成合力,系统施策。他建议,对于存量设施,广州可探索“网格滞蓄”行动,以街区为单元,推进社区“双口”(屋顶雨水口、外围出入口)改造,形成地面临时滞蓄网格,如漏斗般排出设计雨水、滞蓄超标峰量,以空间换时间,破解极端降雨情况下海绵设施饱和、洼地汇流积水、承泄水体不堪重负的难题。

水浸点几经治理 为何难逃反复被淹

落雨大,水浸街。每逢暴雨,这首广府童谣《落雨大》中描绘的经典场景,就成了困扰广州城市居民的难题。近段时间,广州大雨频临,多位市民报料称自家所在社区存在水浸黑点,暴雨之下,积水没膝、家中被淹。部分水浸黑点几经改造,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广州频发水浸街,原因复杂。自然因素上,广州市外有流域洪水过境,内有本地暴雨致涝,北有山区洪水入城,南有台风暴潮侵袭,同受洪、潮、涝三类水患灾害威胁。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管径小、标准低,在极端降雨天气愈发频繁的情况下,短时雨量远超排水系统承载能力。加上管网老化、淤积堵塞的问题,水浸就更加严重了。此外,城市建设中,硬化地面增多,绿地湿地减少,雨水下渗受阻,径流增大,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风险。

水浸现象影响市民生活,也暴露城市治理短板。为了治理“水浸街”,近年来,广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实施工程改造、强化排水管理、加强应急抢险等措施缓解内涝影响,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和频繁的降雨,老城区一些“水浸黑点”,当暴雨来临时,还是难逃反复被淹的命运。

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无法改变,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改造来增强城市的韧性显得尤其重要。

《规划》提出,全市以105个排水片区为单元,因地制宜构建排涝工程体系。对于广州中心城区,《规划》提出采取“强化抽排,蓄泄兼施”策略,为破解老城区水浸难题带来新思路。

正如专家所说,治理“水浸街”是一场长期性、系统性的攻坚工程,科学规划只是第一步。广州既要补齐排水管网等硬件短板,更要构建起“规划-建设-管理-应急”治理链条,不能只依靠水务一个部门,需要与规划、住建、交通、水务等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携手持续发力,扎实推进,未来才能让广州不再为水浸街之痛所困。

南都调研 总第754期

统筹:冯芸清 李欣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夏嘉雯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TOPSKYS亮相杭州第二十二届CACLP展会 IVD产品方案大放风采

2025年3月21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体外诊断试剂博览会(CACLP)在杭州大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企业参展,覆盖体外诊断(IVD)全产业链,涵盖检验医学、输血医学、独立实验室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产品展示。作为全球IVD领域的旗舰展会,CACLP通过

江苏本周气温玩“蹦极” 最高气温冲上30℃再跌到10℃

刚刚过去的周末,春色满园,三月花香,正是出游的好时光。本周天气持续晴好,气温不断攀升,预计到26日,本轮升温将达到顶峰,江苏全省最高温度将冲击30℃。明明才入春怎么就“无缝衔接”夏天了?不过周三过后,冷空气重新占据上风,气温又将“恢复正常”。从天气预报来看,24日全省最高温度将超过27℃,而25日和

最新文章

全市首单!天然草场也能上保险啦!

近日,全市首单天然草场保险在陈巴尔虎旗成功落地保单,标志着呼伦贝尔市地方优势特色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天然草场保险正式落地实施,在草原生态保护领域迈出了坚实且创新的一步。作为构筑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阵地,呼伦贝尔市始终将草原生态治理置于发展战略核心。近年来,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与科学管护措施,草

特朗普任命NASA新局长,提名被撤的马斯克密友发声

美国总统特朗普9日宣布,现任交通部长肖恩·达菲暂时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此前,特朗普就这一航天领域关键职位人选突然“变卦”,撤销对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密友的提名,此事一度成为双方“口水仗”的焦点话题。这是2022年8月23日,工作人员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搭建临时工作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