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判双一流高校建设新趋势:“优本扩容”后,“优研扩容”也要来了



“‘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基础。” 今天(5月1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强国之路与“双一流”建设模式创新研讨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瞿振元直言,学科的调整,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调得不好,伤筋动骨;调得好,就会蓬勃生长。”他谈到,高校的学科优化调整要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科技发展为牵引。
当然,在学科优化的同时,相关师资也要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一同进行科学改革。此次研讨会上,多位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就“双一流”建设建言献策。大家达成的一则共识是:对高等教育来说,优质资源的扩容至关重要。
研讨会上,有专家预测,未来,高等教育的结构将朝着“本科生规模增加、研究生规模上升”的方向调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望从目前的60.2%,提升到2035年的大于70%。还有专家推测,按照现在的生育人口预测,2032年到2035年可能达到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的高峰。记者了解到,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师比基本低于15:1。若以15:1生师比计算,我国高等教育师资在十年后或面临较大缺口,亟待补充。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谈到,“双一流”建设的方向,不仅要做好“优本扩容”,同时从战略上考虑,“优研扩容”已经在路上。
目前,我国已有“双一流”高校147所,“双一流”学科达400多个,但这一数量仍然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学”的期待。任友群建议,要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容升级,即根据潜力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未来发展空间,以完善不同类型、区域、特色的建设布局为目标,推动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潜力的高校进入建设序列。同时,要完善进入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成效不佳高校的督导和整改。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关注到,当前部分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阻力。“非‘双一流’师范院校的吸引力在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年考研,不少‘双非’院校学硕调剂遇冷,地方师范院校首当其冲。”她谈到,“双一流”师范院校在“双一流”院校当中的占比明显低于师范院校在本科院校中的占比。统计显示,我国本科师范院校占本科高校9.8%,而“双一流”师范院校在“双一流”高校中的占比只有6.8%。袁雯建议,要为师范院校进入“双一流”建设开辟新赛道,同时探索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协同发展。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表示,上海始终将“双一流“建设作为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在学科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范式转型等领域积极探索。比如,上海持续推进高峰高原学科计划,支持高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围绕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布局跨学科研究平台。同时,上海前瞻布局 11个未来学科方向,包括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智慧深海与极地工程、机器人工程等,引导高校突破学科组织边界,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支撑。
本次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以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主旨报告环节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主任桑标主持。
热门文章
TOPSKYS亮相杭州第二十二届CACLP展会 IVD产品方案大放风采
2025年3月21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体外诊断试剂博览会(CACLP)在杭州大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企业参展,覆盖体外诊断(IVD)全产业链,涵盖检验医学、输血医学、独立实验室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产品展示。作为全球IVD领域的旗舰展会,CACLP通过
江苏本周气温玩“蹦极” 最高气温冲上30℃再跌到10℃
刚刚过去的周末,春色满园,三月花香,正是出游的好时光。本周天气持续晴好,气温不断攀升,预计到26日,本轮升温将达到顶峰,江苏全省最高温度将冲击30℃。明明才入春怎么就“无缝衔接”夏天了?不过周三过后,冷空气重新占据上风,气温又将“恢复正常”。从天气预报来看,24日全省最高温度将超过27℃,而25日和
最新文章
专家研判双一流高校建设新趋势:“优本扩容”后,“优研扩容”也要来了
“‘双一流’建设,学科是基础。” 今天(5月1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强国之路与“双一流”建设模式创新研讨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瞿振元直言,学科的调整,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调得不好,伤筋动骨;调得好,就会蓬勃生长。”他谈到,高校
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开幕
人民网西宁5月10日电 5月10日,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在夏都西宁开幕,青海“青超”联队对阵贵州“村超”队,打响“青超联赛”揭幕战。2024年,首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举行,赛事创新性地将足球与青海特色文化、农产品、旅游资源相结合,全方位、多场景、高频度宣传省、市、县区农文